卢沟桥事变感想如果你在北京的话,建议你亲自去卢沟桥感受一下。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横渡金沙江等等,读《国家与革命》感想?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1、求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一节的读后感,在线用,急!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2、红星照耀中国每章读后感100字你好1、第一章:探寻红色中2113国讲述作者对红5261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4102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1653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2、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3、第三章: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4、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3、《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西行路线,长征路线和重大事件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西行路线,长征路线和重大事件?斯诺西行路线: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长征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横渡金沙江等等。
4、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中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以宏伟的气势,寄黄河以抒民族伟大情怀,在当时鼓舞了亿万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寇入侵的决心,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钢琴部分由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并与作曲家刘庄、储望华联手完成;乐队配器及总谱执笔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盛礼洪。
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5、清明节扫墓的感想急用!!!清明祭扫烈士墓有感今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那些为建设新中国,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们的墓碑前,表达我们对先烈们的祝福和敬意。活动开始后,我们先围绕墓碑走一圈,在墓碑的后面,刻着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使我顿时感到气氛很庄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祖国的大地。
如果我现在还不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怎对得起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呢?随后,三位大姐姐为我们讲述了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三位烈士的事迹。然后,我们把小白花放在胸前,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同时,一曲哀乐悠然响起,柳枝不再摇晃、小鸟不再歌唱、河水不再流动,他们似乎都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声音。此时的我,也没有了往日的高兴,周文彬、蔡德辰、刘玉林、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呈现在我眼前。
6、读《国家与革命》感想?读“国家与革命”有感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7、卢沟桥事变感想如果你在北京的话,建议你亲自去卢沟桥感受一下。因为那里不只有七七事变,还有卢沟晓月,曾经的观月胜地,后来却惨遭日本铁蹄。试想,中秋团圆之夜,于卢沟桥上观月,此情此景,或喜或忧,曾经的卢沟桥带给我们的只有欢乐,然而1937年后却又添了一份永远泯灭不了的悲伤。卢沟晓月八百年,中秋团圆合家欢,七七事变七十载,山河破碎举国伤。